西醫病因:頸部損傷、慢性積累性勞損,尤其在工作中的不良姿勢和疲勞,均是引起頸脊柱退變的重要原因。
發病機理:
頸椎是人體活動度與負重較大的部位之一,特別是頸4.5和頸5.6椎間盤既是頸部的活動中心,又是承受壓力最大和較集中的部位。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長期的勞損,以椎間盤變性為先導的頸段脊柱的退變,會產生各種臨床表現形成頸椎病。由于椎間盤變性,髓核和纖維環含水量減少以及耐壓性和耐牽性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隙狹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變小。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體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失穩、椎體間活動度加大和輕度滑椎,繼而出現小關節功能紊亂、半脫位或錯位、黃韌帶因刺激肥厚,小關節、鉤椎關節、椎板以及韌帶附著處骨質增生。椎體后緣外側的骨刺以及鉤椎關節和小關節的骨刺,連同后側方隆突的椎間盤,可以擠壓神經根或椎動脈。椎體后方的骨刺連同突向椎管內的椎間盤和水腫的后縱韌帶是引起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如有頸椎間盤向后突出或頸椎椎體后骨刺者,極易出現脊髓壓迫癥狀。此外,因頸椎間盤及小關節、韌帶的退變,使椎體內外平衡失調,可引起頸部肌肉、筋膜、韌帶等損傷表現。
中醫病機:
頸椎病的形成是由于肝腎虧虛,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積累性勞損,以致腠理空疏、氣血衰少、筋骨失于濡養,風寒濕邪侵入,痹阻經絡,氣滯血瘀所致。
病理:
主要病理改變為頸椎間盤變性與椎體緣的骨嵴形成,又名骨刺。椎體前緣的骨刺一般不引起臨床癥狀,椎體后緣外側的骨刺可以突向椎間孔,而鉤椎關節的骨刺則可從前向后突入椎間孔,連同向側方隆突的椎間盤擠壓椎動脈。因此,可刺激神經根或引起椎動脈供血不全。椎體后方的骨刺連同突向椎管內的椎間盤和水腫的后縱韌帶等,是引起頸脊神經根和頸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頸椎病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然而在臨床上常見的為混合型。神經根型頸椎病:這是頸椎后外方突出物,包括椎間盤及骨刺,刺激或壓迫頸脊神經根所致。脊髓型頸椎病:這是指頸椎的突出物,如椎間盤組織、增生骨刺、肥厚黃韌帶壓迫脊髓;也可由于頸椎不穩,上述突出物刺激或壓迫交感神經纖維,反射性地引起脊髓血管痙攣、缺血而產生脊髓損害的癥狀。椎動脈型頸椎病:這是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向后外方突出的椎間盤、鉤椎關節或椎體骨刺直接壓迫或刺激椎動脈;或由于頸椎不穩、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而發生反射性椎動脈痙攣,導致椎動脈供血不全。交感型頸椎病:本型頸椎病為分布在頸脊神經根、脊膜、小關節囊上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所致。
頸椎病要注意預防,保持好的坐姿,經常性鍛煉,避免久坐,少看手機,學會活動頸椎,不易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等等。
|